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日前在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表示,到2025年,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会在1700万辆左右,到2030年市场占有率会突破90%,约3200万辆左右。如果这一预测成真,意味着中国届时将基本实现汽车产业的新能源化。
(相关资料图)
新能源车发展势头迅猛,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但要在七八年时间内,达到市占率90%的目标,产业上下游都需加快“扬长补短”,方能为其提供足够的成长动力。
作为电动车的核心“三电”技术,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不小成绩,自主率日渐提升,但仍面临问题和挑战。如在动力电池方面,在全球TOP 10的电池供应商中,中国企业占据六个席位,宁德时代、比亚迪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动力电池供应商,但这一行业领先位置主要在于液态锂电池产品。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锂电池研发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曾表示,欧美等国在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上已经领先我们5年。显然,我国要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。
电机技术上,我国在生产电机和电控时所采用的耐电晕电磁线、绝缘材料、高速轴承等零部件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度较高,永磁体和硅钢片等利用率比国外低10%左右。
在电控方面,IGBT(电动车等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功率开关元件)、BMS(电池管理系统)上最为核心的电压采集芯片等关键硬件,多为国外厂商所生产。近日据媒体报道,继前两年锂电池缺货导致价格飞涨之后,IGBT缺货潮也日趋显现,这将对我国新能源车生产及成本控制带来影响。如果没有完备的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与落地,以上问题将制约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。
此外,正如王青所指出,在战略金属矿产方面,我国锂、镍、钴资源储量占比非常低,但是近些年的使用量占全球一半以上。如果按照2030年市占率90%的发展进度来预测,我国对于此类战略资源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,届时可能面临“无锂可用”的困境。
可见,产业上游仍有诸多卡脖子领域亟待突破。技术创新将成为我国能否在相关领域获得主动权的胜负手。比如,国外已经有大学研发出了制造纳电池的方法,一旦此类技术成熟,意味着新能源车将获得比锂储量高得多的供应,从而突破其瓶颈。我国新能源车企也应联手高校、研究机构,共同研发对锂电池的替代产品。
除了产业上游加大自主创新力度,在充电桩、车路协同等配套建设上也需继续发力。未来10年,我国存在6300多万个充电桩的建设缺口,除了加大投入新的充电服务站外,也可对已有存量充分利用。中石化、中石油已经在上海等地加速上马加油站的“充换电”业务,可面向更多新能源车提供换电补能服务。可以预料的是,未来全国8万多家加油站如果能完成“加油为主“到”充换电为主“的转型,将推动快充服务网络的普及。
此外,新能源车行业长期面临北方地区寒冷季节的挑战,极端寒冷天气会导致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显著下降。就此,除了充换电设施的量变,还需在技术创新层面实现质变。近年来,各大新能源车企也加大了相关技术和产品攻关,如蔚来研发的仅需3分钟的快速换电技术 ,零跑汽车推出电池预热功能,阿维塔汽车应用了华为集成式智能热管理系统,以保障低温状态下的电池续航。让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不断改善新能源车充电续航环境,也将有利于推动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高。
相比于传统燃油车,新能源车不仅能达到更好的环保效果,而且其智能化优势也是关键所在。这就需要推动新能源车的车路协同,除了新能源车自身在感知、控制、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外,还需加快5G通信基站、C-V2X(基于蜂窝网络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)路侧设备部署,推动智能化道路改造升级。如此,才能以优质的车联网服务吸引更多消费者买单。
尽管面临众多挑战,但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成绩不容忽视,根据乘联会数据,2022年新能源狭义乘用车厂商零售销量排名TOP15企业中,国内新能源车企业约占三分之二。因此,进一步发挥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平替效应,朝着2030年市占率90%的目标迈进,不仅需要各车企制造出更多高性价比的新能源车,更要在核心技术、前沿技术研发上,缩短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,在基础服务设施完善等方面,发挥政策引导与车企集体布局的协同优势。
财经评论人 毕舸
编辑 徐超
校对 柳宝庆
Copyright 2015-2022 欧洲直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