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 广告
当前位置: 资讯 > > 正文

《水浒传》毒害青少年?千万不要让孩子只读“提纯蒸馏”过的书籍

2023-02-14 22:00:39 来源:水寒说语文

最近,在澎湃新闻中看到,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留言称《水浒传》毒害青少年,应该从中小学课文以及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。


(资料图片)

其理由是:

“此书恶毒污蔑丑化女性(其恶毒程度到了令人发指地步),情节极其不合逻辑(108人的大多数完全没有上梁山的逻辑,就是作者大笔硬勾进去的),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(作者有越坏越好的反道德观),毁灭人类三观的程度刷新了人类下限;作者心理极其阴暗变态(咋恶心咋写),给武松、李逵、宋江这些人渣安排善终,给予它们无限的同情,歌颂它们滥杀无辜的恶行,是我见过的最毒小说。古代把它列入禁书是有道理的。”

对此,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通过浙江省政府网站回复称,之所以《水浒传》能入选中小学教材,主要基于这样三点理由:文学价值巨大;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;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。并对这三点理由展开来作了具体的阐述。

应该说,网民所谈关于《水浒传》所存在的问题,确实是不争的事实,这在学术的研究,乃至大众的认知中,都有相当广泛的认同度。同时,浙江省教育厅的回复,也是有理有据有节,作为语文老师,我不禁要为他们的专业精神点赞。

那么,这么说来,两者都对,“公”也有道理,“婆”也有道理,到底要听谁的呢?《水浒传》到底还要不要读呢?

这事儿得从“头”说起,如果放到二、三十年前,可能并没有多少人专门关注语文教材中选了哪些文章,并热衷讨论这些文章,到底哪个该入选,哪个不该入选。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关乎教材编写人员的专业判断,和旁观者无关。

但最近这些年,每一次关于课文或者推荐书目的调整,都会引发热议,教材编写者常常被动地卷入讨论,不得不出面做解释说明回应,但这种解释说明回应,又常常被淹没在更大的议论声浪之中。

一方面,这种热议说明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;另一方面,这种热议也不乏一些带节奏,凑热闹之嫌疑。

作为语文老师,我很关注这类讨论,发现近些年来的讨论,存在一个共性,那就是对教材文章乃至课外读物选择的标准越来越严格了,甚至可以说越来越严苛了。

其实,《水浒传》是否该选入教材,只是这类讨论中的最新一波声浪而已。之前就有诸如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不该被推荐,因为那里面有保尔冬妮娅的恋情描写,容易引发青少年的早恋;《背影》不该入选教材,因为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,完全违背交通规则,给青少年一个很坏的不遵守规则的示范;还有更多的诸如因为某本书中主人公有轻生的念头,容易引发青少年的效法,因此不该被推荐,等等。

这些议论,基本的一个趋向,就是要尽可能在给孩子的读物中屏蔽一切“负面”行为,下意识地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完全无菌的环境。这种观念,可以说既不懂儿童的基本成长规律,也不懂阅读的基本常识。

医学基本常识告诉我们,如果过度消杀病菌,想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,最终可能就是让孩子失去对病菌的抵抗力。同样的道理,如果一个孩子,从小到大,所读的书籍,都是经过“蒸馏提纯”的书籍,那么,他对社会的认识也必将是单向的,甚至是扭曲的,失去与社会真实生活的连接,他不会因为读书让思想更复杂,更丰富,更深邃,而只会更简单,更狭隘,更浅薄,甚至更偏激。

虽然“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”,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确实很重要,但并不是一定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。要在善与恶的比较中,才能更好地理解善。在阅读这个问题上,我们要相信孩子的理解判断能力,并不是在阅读中看到“恶”,就一定会学习恶,反而可能会更加激发他向善的愿望与行动。

当然,也不是说对孩子阅读内容可以完全不加拣择,不加限制,而是说在孩子读什么书这个问题上,要包容度更大一些,不要到了风声鹤唳,草木皆兵的程度。凡事过犹不及,过度“提纯蒸馏”孩子阅读的书籍,不但会让孩子陷入无书可读的窘境,还会让孩子在思想上也孱弱不堪。

关键词 水浒传毒害青少年千万不要让孩子只读提纯蒸馏过的书籍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欧洲直播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